彭博《商业周刊》专访谢其润: 只有创新才能在全球医药竞争中立足
近日,中国生物制药(1177.HK)董事会主席谢其润获选“2024彭博《商业周刊》年度人物50”。2月14日,《商业周刊》发表了题为《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谢其润:只有创新才能在全球医药竞争中立足》的专访文章。
以下为全文:
中国生物制药凭借 103 款在研药物管线数量,位列全球药企第 15 位
2024年,中国生物制药获批 4 款1类创新药,是国内数量最多的企业
全球生物制药行业正处于快速变革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中,中国生物制药表现不俗。2024年,中国生物制药获批4款一类创新药,是国内数量最多的企业。同时,中国生物制药凭借103款在研药物管线数量,位列全球药企第15位。近日,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谢其润获选为《商业周刊》年度人物。
Q:您认为未来5-10年生物制药行业的关键突破点会在哪些方向?
2025年,构建"AI+生物医药"双螺旋战略已经是所有大药企的焦点。
中国生物制药的数字化转型始于2011年。经历了无数内外阻碍,我们较同行先一步在2018年全面建成覆盖集团各部门的数字神经网络,让每个销售、生产及研发决策都有数据智能的支持。如今,三大AI引擎正重塑医药未来:在研发端,多模态生物计算平台让新药发现周期压缩60%;生产端,在实现每秒百万级的分子模拟,AI驱动的蛋白质折叠预测精度突破95%大关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希望建立以数字技术重构的"未来药厂",大幅提升效率,实现精准制药;在临床端,千万量级的真实世界数据正通过认知计算转化为个体化医疗方案。
面对大模型掀起的认知革命,我们未来不仅会深度参与构建医疗垂直领域的国产大模型生态,更在数字生物学前沿开辟新战场——当算力与生命的边界逐渐消融,我们相信在未来5-10年,中国生物制药将全面投入AI,致力于发现和创造有巨大临床意义的新药,为患者带来福音。
Q:如何看待中国生物制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怎样突破国际竞争壁垒?
“只有创新才能在全球医药竞争中立足。唯有依托创新,推出真正填补临床空缺的好药,我们才能实现企业的愿景。”谢其润表示,2025年,中国生物制药将迎来创新药全面主导业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通过自主研发、收购整合等方式突破国际壁垒,实现跨国合作的新模式。在这个临床数据为王的时代,我们有多款产品的临床数据取得显著突破,公司已进入创新产品收获期,未来几年将有一批First-in-class(同类最先)和Best-in-class(同类最优)的创新药物陆续上市。例如,我们的原研创新药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和化疗作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 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达到了历史上最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我们的TQC3721是国内研发进度最快的国产PDE3/4抑制剂(用于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目前位于全球进度第二,IIa期临床数据显示其有同类最优的潜力;拉尼兰诺(泛PPAR激动剂)是全球第一个进入III期临床的口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药物,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明显优于其他口服产品。
这些成果都得益于我们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作为中国最大的处方药企业之一,我们已经积累了近30年的临床试验经验,拥有超过3000人的优秀研发和临床团队,每年都要开展上百项临床试验,这些都使得中国生物制药有能力去搭建全球多中心临床的中国中心。未来,在这个平台上,将汇聚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数十家最优质的医院和一批最权威的临床和研发专家,能够用最高效率、最低成本、最科学有效地获得全球认可的一线临床数据。我们始终坚信,人类的健康事业是没有国界的,也是最不应设置壁垒的领域。中国生物制药将充分发挥中国药企研发效率高、临床资源广的优势,产出更多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拥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产品,打破国际壁垒。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想要拥有更大全球影响力依然面临着挑战。例如在与海外标准互认、规则衔接、ICH原则遵循、医药GMP要求一致性等方面存在困难。中国的龙头企业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不同国家药审机构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而中国生物制药愿意成为这样的“先行先试者”。
Q:中国生物制药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如何履行的?ESG工作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ESG既是引领,也是保障。
引领,就是要指导我们到底要做什么与实现什么。2023年,中国生物制药制定与发布了“CARE”ESG策略,规划出以“疾病治疗、医药可及、共赢关系、环境友好”为核心的社会责任目标和路径。在此方针指引下,我们系统推动了包括“碳中和目标路径”“医药可及性策略”“员工股权激励机制”“负责任供应链建设”等多项管理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在救灾济困、乡村振兴、教育捐赠与普惠医疗等领域,也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公益行动,积极回馈社会。
保障,则是为企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董事会、管理层至成员企业ESG体系的有效保障下,中国生物制药的非财务直接风险得以全面管控,国际化发展中所面临的新兴风险也得到了前瞻性的应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竞争力得以持续提升。
近年来,我们在ESG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获得了各界相关方的认可,包括MSCI ESG评级连续两年获得A级评价,首次入选标普可持续发展全球年鉴等。对我而言,这既是各界伙伴给予的认可,更是集团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未来,希望能与各方携手,共同为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Q:在接班成为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特别难忘的经历或挑战?
三十载星河长卷,两代人丹心铸剑。中国生物制药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凝聚了两代人的心血与努力。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进入中国投资的外商企业,正大集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获益者;上世纪90年代初,我的父母创立了正大制药集团,并于2000年,以“中国生物制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父母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将中国生物制药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处方药企业。2015年,接力棒交到了我的手中。在我看来,两代人传承的是一种持续创新的精神,为中国乃至全球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健康科技,温暖更多生命”,这是我们的理念和动力源泉。
今年是我接班的第十年,回想接任公司这些年来的成就和里程碑事件有很多,但最让我感到骄傲的是,成功地将公司从一家仿制药为主的中国龙头企业,全面转型为一家全链条创新的国际化领军药企,并连续6年跻身全球制药50强。十年磨砺,我们来自创新药的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11%逐年提升,并将在2025年实现创新药收入占比50%,正式完成创新驱动业绩增长阶段的目标。
十年持之以恒的自我革新,我们成功构建起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培育出创新高效的研发团队,打造出全面自动化的 “智慧工厂”,锤炼出攻坚克难的销售大军。
回首过往,每一步都不易,但每一步都作数。首先,我做的工作是在董事会和公司高管层统一认知,坚定目标,全面投入创新药研发。虽然仿制药曾给企业带来过丰厚的回报,但我们必须跳出思维陷阱、打破模式惯性,坚持引入创新人才,坚持投入创新研发。其次,创新就是要为长远布局,拿出“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最后,要真正实现创新转型,最终需要走向全球。
2018年我们上市的一类创新药安罗替尼,虽然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技术难题,当时面对的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但我们没有退缩,不断优化方案,在当时就投入研发费用超过十亿。如今,安罗替尼已经成功获批7个适应症,被誉为“国药之光”,填补了非小细胞肺癌、软组织肉瘤、甲状腺髓样癌等多个癌症治疗领域治疗方案的空白,在与贝莫苏拜单抗的联用中也获得了全球最长的无进展生存期记录,为无数癌症患者带来了生命希望。
除了自主研发以外,我们与全球的创新药企、研发技术平台以及顶级科学家建立了广泛合作网络,搭建了siRNA、多抗、ADC、治疗性疫苗等前沿技术平台,引入了近20个极具潜力的创新药,不断丰富创新管线,打造国际研发体系,为中国生物制药确立了“In China for Global”和“In Global for Global”的战略发展策略,通过国际化布局真正将“世界新”和“中国新”统一起来。